《三国志·魏书·卷十五》是六个人的合传,分别是:刘馥、司马朗、梁习、张既、温恢、贾逵。由于陈寿把这六人合为一传,称赞他们“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后世称他们为曹魏六刺史。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刘馥,刘馥字元颖,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刘馥最大的功绩就是干了8年扬州刺史,把魏吴前沿阵地的合肥营造成一座坚城,让吴国很难攻下合肥,另外刘馥还是水利建设狂人,建设了很多水利项目,造福百姓。
刘馥在东汉末年曾到扬州避乱,建安初年劝服袁术将领戚寄和秦翊带着部队一起去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司徒府掾属。
建安五年(200年),讨逆将军孙策命其所属的庐江太守李述攻杀了曹操所属的扬州刺史严象,而梅干、雷绪和陈兰等庐江人在江淮之间聚数万人,当地郡县都因江淮地区局势混乱而残破荒废。
刘馥在任的数年期间,在当地大行恩惠与教化,百姓非常满意他的治理措施,有数万名以前因避乱而到附近州郡流浪的江淮人又都回到原居地。随着人口渐长,刘馥又汇聚儒人雅士,兴办学校和进行大规模屯田,他又建筑高城垒作守护,积聚木石、以草和棕榈叶编织大量草苫、储存数千斛鱼膏等作为作战防御准备。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老百姓种地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所以兴修水利在当时被看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而且水利设施一旦修建完成,往往都能发挥几百上千年的作用,而刘馥就是一位非常注重兴修水利的刺史。修建芍陂、茹陂、七门堰、吴塘等土坝蓄水灌溉稻田,使官府和百姓都有了粮食储备。
茹陂:在光州固始县东南四十八里,以水溉田。
七门堰:在庐州庐江县南百一十里,断龙舒水灌田千五百顷。
吴陂塘:在舒州怀宁县西二十里,有吴陂祠。刘馥开吴陂灌溉稻田,吕蒙凿石通水,注稻田三百余顷,功利及人。当地人因灊山庙在吴陂旁侧,因此用他二人的名字来命名祭祀。
击退孙权的进攻后,扬州士民因而更加追念刘馥,更认为春秋时尽力防守自己建造的晋阳城的董安于的功绩也无法与刘馥相比。而刘馥所建的土坝和池塘,后世都一直沿用(陂塘之利,至今为用)。
平定天下不仅需要沙场猛将,也需要能臣良吏,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所以刘馥在扬州八年时间,最早营建了合肥城的防务,为后来抵挡孙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刘馥还安抚百姓、大兴屯田,大规模兴修水利,让普通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这才是真正的贤能之臣。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
华亿配资-华亿配资官网-线上配资网-炒股配资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